Search

上週辦了一場《設計你的小習慣》讀書會,我在整理導讀簡報時,想先提醒參與的夥伴一件事:類似這種以「自我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上週辦了一場《設計你的小習慣》讀書會,我在整理導讀簡報時,想先提醒參與的夥伴一件事:類似這種以「自我提升」為主題的書,光是讀過可以說一點用都沒有,因為都必須產生行為上的改變,才有實際的效果。

甚至如果用其他類的「實作書」來類比:讀過食譜就算沒做菜,至少會知道自己吃進口裡的滋味是怎麼做出來的,有機會「說得一口好菜」。讀了繪畫技巧的書雖然沒自己作畫,但在欣賞畫作時不免會增加了理解。但是讀完一本以教自己養成好習慣/改善溝通技巧/做好時間管理/好好理財的書,但是沒有具體實踐的話,那麼跟沒讀過是一樣的。

也好奇這種以「Self-help」「Self-improvement」為主題的書的閱讀源流,原來這類的書開始蔚為風潮是在20世紀的初期開始的,像是拿破崙希爾的《思考致富》以及戴爾卡內基《如何贏得友誼與影響他人》就是其中代表。且也因而發展出一個產業,據估計,以「Self-help」「Self-improvement」為主題的書籍、課程、研討會、工作坊、有聲書…加起來的產值超過百億美元。但是,這些產值的背後,真的代表閱聽過這些內容、上完課的人,都實質產生效果了嗎?也許答案並不是在於哪些方法真正有效,而是讀完之後,自己的作為。

昨天在分享《史丹佛人際動力學》的內容時,一位朋友留言問我這本書會不會太理論性?我讀到大約2/3左右,目前的感覺是,這本以在史丹佛大學連開了50年的一門課為基礎的書,的確點出了在人際關係中經常發生的情境,以及能夠如何察知目前遭遇到的問題,並且可以嘗試用什麼方式改善。但同樣的,是否能夠發揮作用,也取決於讀者讀完之後的行為。

《史丹佛人際動力學》書中引用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理查貝克哈德提出的一個公式,說明人在什麼情況下最有可能做出改變:

R < D X V X F
R 代表抗拒改變 resistance to change
D 指的是不滿足 dissatisfaction,自己目前行為所產生的現況
V 則是願景 Vision,新行為帶來的好處
F 則是「第一步」 first step,相信自己可以學會並實踐某些事

為了讓改變發生,其他三項變因的程度必須大於抗拒。

閱讀「Self-help」類的好書,我覺得在V 也許可以帶來一部分效果,以及幫助F 有好的基礎可以展開,但是實際上,D, V, F 都還是有賴於自己是否有所行動。

#老查隨意讀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出租大叔 數位轉型顧問 我是老查 Youtube頻道 說書人 老查商業好書簡報 主理人
View all posts